大壯卦(雷天大壯)
小篆:
大壯,利貞。初九,壯于趾,征凶,有孚。九二,貞吉。九三,小人用壯,君子用罔。貞厲,羝羊觸藩,羸其角。九四,貞吉,悔亡,藩決不羸,壯于大輿之輹。六五,喪羊于易,无悔。上六,羝羊觸藩,不能退,不能遂,无攸利,艱則吉。
講義:
2019 年 7 月 14 日
不正而壯者,血氣之壯耳。剛以動,由天德而動也,以正道為壯,便與天地同其大。
大象:克已復禮,壯莫甚焉。君子以非禮弗履。
初九居非其位,位卑言高,往非其時,以不容己之孚,取必不免之禍,故曰其孚窮也。
九二陰位,乾陽居之,剛中有柔,壯而得中,故貞吉。陽得中位,不過乎壯,上應五陰,不恃其壯。
九三過剛不正,實可為厲。若用壯,則必陵物,而反為物制,如羝羊反為藩所困也。
九四,三以四為藩,九四上無陽爻,故藩決。陽壯陰自壞也。
六五處壯已過之時,猶壯之羊喪失於田畔,但能以柔處上卦中,不用剛壯,故無悔。
上六質柔好動,是以進退失據。
處一卦窮也。不能退者在眾爻之上不能遂者亢而不可前進也。
2019 年 6 月 2 日
大壯。利貞。
壯,氣力浸強之名。
陽稱大,陽長既多,是大者盛壯。
遯者,退也,物不可以終遯,故受之以大壯。
此二月之卦也。
䷊泰卦(正月):陽雖長未盛
䷡大壯卦(二月):四陽則壯矣,君子道長之時也。
䷪夬卦(三月):陽已盛將衰。
陽長之卦,至於三而陰陽均,故泰。泰至於四則陽盛矣,故大壯。
乾剛震動,陽从下升,陽氣大動,故壯也。
群陽盛長,小道將滅,大者獲正,故曰利貞。
君子之道,不壯則不可以勝小人。
壯不可過也,四陽足以勝二陰,可止而不可征,故曰利貞。
雜卦則曰,大壯則止也。
壯而不貞,強暴之為。
大者壯也,陽為大,四陽壯而倍於陰,陽剛壯盛也。
乾剛震動,剛以動也。
雷震于天上,亦大者壯也,亦壯之大也。
大壯之道,利在貞正,壯而不得其正,則為剛惡,豈君子之壯哉。
以陽過盛為亢也,必利於道義之正,乃不至於偏。
彖曰。大壯。大者壯也。剛以動。故壯。大壯。利貞。大者正也。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!
乾剛震動,陽從下升,陽氣大動,故壯也。
天地不壯无以成動出之功,君子不壯无以立朝廷之治,元氣不壯无以保一身之安。
陽勝陰,君子勝小人,正氣勝邪氣,皆大者壯也。
惟不貞,則必暴,必折,必拂,常逆理而違厥中,大壯所以貴正。
不正而壯者,血氣之壯耳。
剛以動,由天德而動也,以正道為壯,便興天地同其大。
大者壯,以氣言;大者正,以理言。
復,雷在地中,天地生物之功未露,故聖人有以見其心。
䷡大壯,雷在天上,天地生物之心已達,故聖人有以見其情。
孟子養氣之論自此出,大者壯也,即是其為氣也至大至剛。大者正也,即是以直養而無害。
四陽盛長,剛則能勝其人欲之私,動則能奮其必為之志,此其所以壯也。
大與正非二理,不正不可為大,天地之情,一正大而已。
情謂發育之情,人能以天地之情為情,則剛合天德,動合天行,其為壯也,可以配道義而塞天地。
以大為正,天地之至情,天地之道,常久而不已者,亦至大至正而已。
天地无不覆載,大也。覆載无所偏私,正也。
陽長過中為大者壯,以乾之剛而動於上為壯之大,故曰大壯。
釋彖辭大壯之道利乎正,不正則為強暴,為狠惡,豈大者之事乎。
大莫大於天地,天地之所以不屈於萬物之下者,亦正而已。
唯正故大,唯正大故壯,故正大則天地之情亦可見矣。
人而不正大,其能壯乎。
以大者為正,天地之至情也。
四陽盛長,故大者壯,君子眾也。
卦德以剛而動也。
剛以體言,動則本其剛者,以發於用也。
孟子浩然之氣,至大至剛,配義與道,即本于此。
惟正故大。
剛非血氣,動非躁妄,故能成其大也。
天之生物不息,地之載物无疆,夫亦正而已矣。
人能以天地之情為情,而氣有以塞乎其間矣。
雷之威,震于天上,聲勢壯大,亦大壯之義也。
衰則必盛,消長循環之理。
君子之所謂壯者,非徒以其勢之盛,乃其理之正也,故利于正。
陰之進不正,則小人得以陵君子,故遯言小者利于貞。
陽之進不正,則君子不能勝小人,故大壯言大者利于貞。
大壯綜遯,二卦本是一卦,故卦之辭如此。
乾剛震動,剛則能勝其人欲之私,動助能奮其必為之志,何事不可行哉,此其所以壯也。卦體則勢,卦德則理。
壯,所以名壯,大者正也,言大者自无不正也。
凡陽明則正,陰濁則邪,自然之理。
利予貞,若不貞則非大矣。
正大者,正則无不大也。
天地之情者,覆載生咸所發之情也。
一通一復,皆一誠之貫徹,豈不正,既正豈不大,故曰正大。
葢大者壯以氣言,乃壯之本體也。
大者正以理言,所以運壯之道也。
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,又推極上天下地,莫非此正大之理,非特人為然也。
一陽來復,見天地之心。
四陽見其情。
仁者天地之心,情則其所發也。
2019 年 6 月 9 日
《象》曰:雷在天上,大壯,君子以非禮弗履。
禮記:天命之為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,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,非道也。
顏回:請問其目,非禮勿言,非禮勿聽,非禮勿動。
壯而違禮則凶,凶則失壯。
克己復禮,壯莫甚焉。
自勝之謂強。
人之克己,能如雷在天上,則威嚴果決,方能克去非禮。
君子所以養其剛大者,亦曰非禮弗履而已。
震為足,象履,震在正大之乾上,故有非禮弗履象,克己存仁,而天命在我,自勝之謂強,中庸言強哉矯,皆是義也。
大壯二月卦,月令仲春雷乃發聲,故曰雷在天上。
積自強之道,以動而不餒者,惟禮而已,孟子謂之集義,禮者,義之顯於事物者也,道義充而節文具,浩然之氣自塞乎兩間,如雷上於天,陰不能遏。
克己反禮,壯莫盛焉。
雷在天上,是甚生威嚴,人之克己,須是如雷在天上,方能克去非禮。
夫物之壯也,其基厚則壯,自初至四皆陽也,其基厚矣,故其壯為大,剛以動,故壯,此合乾震二體之用,以言壯也。
夫下剛而上動,則上動而下不搖,非壯者能之乎。
大壯之道,利於正而已。
壯而不利於正則強暴之為爾,此豈大者之事乎。
所謂大者,在爻則剛陽,在人則君子是也。
正大云者,正而大也,正而大則其發用也,无適而非正矣。
所謂无適而非正者,天地發生之用是也。
天地之道,常久而不已者,至大至正也。
天健物也,以雷之威而在其上,威而健者也,故為大壯之象,天下暴亂之禍,惟禮可以已之,故語天下之壯者,莫如禮。禮,天之理也。
君子克去己私,事事欲與天理合為一,此又非勇而健者不能也。
其曰非禮弗履則凡一舉足,必惟禮之是循也。
以謂履之非禮之地則必至失足而陷於禍敗矣,此非所以為壯也。
剛以動也,壯而違禮,則凶。
雷助天威,壯不由禮失柔克之道。
克已復禮,壯孰甚焉。
大壯乾下震上,以天而動。
大壯之象曰,君子以非禮弗履,所謂誠之者,人之道,賢者之事也,非禮弗履者,必以天而動也,以天而動則所行一出於正大,君子之壯也。
所以全其勇壯也。
非禮弗履,君子以恐懼修省也。
盛極之時,好生驕溢,故于大壯,誡以非禮弗履也。
雷震于天上,大而壯也。
君子觀大壯之象,以行其壯。
君子之大壯者,莫若克己復禮。
古人云自勝之謂強,中庸于和而不流,中立而不倚,皆曰強哉矯,䇚湯火,蹈白刄,武夫之勇可能也。
至于克己復禮,則非君子之大壯不可能也,故云君子以非禮弗履。
雷陽氣也,陽至于上卦,能助于天威,大壯之象也。
天地之正氣發於上,如震雷上奮,君子觀其象以察非禮,順天地之正理,以養天地之正氣,於視聽言動,皆必以禮自勝,弗履之戒,如乾之易知,如震之果決,即顏子克己復禮之仁。
非禮者,人欲之私也。
履者,踐履也。
非禮弗履,則有以克勝其人欲之私矣,此惟剛健以動者,可能矯哉其強,何壯如之。
雷在天上大壯者,以聲勢而見其壯也。
君子非理弗履,大壯者,以克勝其私而見其壯也。
大者謂陽爻,小道將滅,大者獲正,故利貞也。
天地之情,正大而已矣,弘正極大,則天地之情可見矣。
壯而違禮則凶,凶則失壯也,故君子以大壯而順禮也。
《剛說》蘇軾
孔子曰:「剛毅木訥,近仁。」又曰: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」所好夫剛者,非好其剛也,好其仁也。所惡夫佞者,非惡其佞也,惡其不仁也。吾平生多難,常以身試之,凡免我於厄者,皆平日可畏人也;擠我於險者,皆異時可喜人也。吾是以知剛者之必仁,佞者之必不仁也。
初九。壯于趾。征凶。有孚。
象曰。壯于趾。其孚窮也。
初陽剛乾體而居下,壯予進者也。在下而壯,故曰壯予趾。
在下而用壯,窮凶可必。
體性剛健,志在於進而上无其應,其征必凶。
卦雖以剛壯為義,然爻義皆貴於用柔,葢以剛而動,剛不可過也。
趾在下而主於行,初乾體而居剛用,剛是壯予行而不顧者也。
在上猶為過,況在下乎,其凶必矣。
有孚者,信其凶之必然也。
在最下而用壯以行,可信其必窮也。
2019 年 6 月 16 日
九二。貞吉。
恃勢凌人。
九二居中而又以剛履柔,剛而得中。是處壯不用其剛而用其中者也。用中而不過於剛乃用壯之正道,二得之故言。
爻貴得位,大壯之時,居柔得中,有履謙不過於壯之象,是以得貞正而吉也。
以其居中履謙,行不違禮,故得正而言也。
象曰。九二貞吉。以中也。
以者用也。
言以九居二,不用其剛而用其中也。
中則不失正,隨時處中,无不吉之理也。
陽得中位,不過乎壯,上應五陰,不恃其壯。書曰,沈潛剛克,高明柔克。傳曰,寬以濟猛,猛以濟寬,故大壯四陽爻,居陽位者凶,居陰位者吉。
二為乾之主爻,四為震之主爻,彖所謂剛以動,故壯者,此兩爻也,故皆曰貞吉。
二非正,而曰貞吉者,所謂中以行正也,行即擴充之謂,能充可以塞天地,不能充則窮,是故二之吉,人也,非天也。以人力勝,故曰貞吉。
九三。小人用壯。君子用罔。貞厲。羝羊觸藩。羸其角。
羝牡羊也。
羸,瘦也,羊主給膳,以瘦為病,故从羊叚借為纍字。
纍,綴得理也,一曰大索也。
羸,拘纍纏繞也。
羊壯於首,喜觸藩籬,故取為象。
此爻過剛不正,實可為厲。
若用壯,則必陵物,而反為物制,如羝羊反為藩所困也。
應在震上也。
三陽君子,謂乾也。
小人謂上,夬上,小人道消也。五已正為夬上。
三體在乾,得正,乾九三曰夕惕若厲,故雖貞亦厲,三陷于罔故危也。
羝羊觸藩。羸其角。
三與五同功,互為兌,兌為羊,故曰羊。三陽位,陽為牡,故曰羝。
藩謂四者,體震,震為竹木,為萑葦,故為藩。
三下互乾,上互兌,乾體壯,兌象羊,故曰羝羊。
四藩在前,剛而未決,三宜固守勿往,若用壯觸四,求應于上,上欲應三,為四所隔,故云角被拘贏矣。
此言九三當壯之時,小人恃其應而壯,而君子則不敢妄動,雖有應,若无應焉,故曰用罔。
曰君子用罔者,戒三勿應,故逞其壯而為小人所用也。
剛至三而壯矣,小人務勝人,故喜壯而用之,君子務勝已之私,是以勿用壯于外也。
罔不也。言君子尚德而不用壯也。若以用壯為正,則危矣。
羊狠喜觸用壯之象也。
觸藩羸角再用壯而厲也。
羝羊性剛,急於前進而九四當其前,故有困而羸角之象。
凡爻辭君子小人對舉,皆是相反之辭。
孔子恐後人疑爻辭有兩用字,以為君子之用與小人同,故特去其一,其語意與遯九四君子好遯,小人否也同。葢遯之九四即大壯九三之反對,皆君子小人並言而其用自不同也。
九四。貞吉。悔亡。藩決不羸。壯于大輿之輹。
輿車輿也。
九居四為失位,宜有悔也。
初至五體象夬,夬者決也,故曰藩決。
四體不正,上之五則震體毁,故藩決不能羸也。
四陽剛長,盛壯已過中,壯之甚也。
然居柔而不過,又當可進之時,故貞吉而悔亡。
決,開也,三前有四,猶有藩焉。
四前有二陰,則藩決矣。
輹,車軸縛也,壯于輹亦可進之象也。
九二貞吉,止于自守而不言進,三(與)四二陽隔之不得進也。九四則前遇二陰,雖亦不極其剛,自可進而无阻矣。
象曰。藩決不羸。尚往也。
尚往其進不已也。
四以至盛之陽,豈以居柔而不進乎,當可進之時,自尚往而不已也。
六五。喪羊于易。无悔。
卦體似兌,有羊象焉。
外柔而內剛者也。
獨六五以柔居中,不能抵觸,雖失其壯,然亦无所悔矣。
五以陰柔乘壯盛不剛必有所失。
若斤斤競得,喪只益悔耳。
惟柔中不競,雖失其壯,可无悔也。
象曰。喪羊于易。位不當也。
六五以柔乘壯盛之剛,故曰位不當,夫才不如人而居其上,必為所掎齕(解中傷),惟以柔中之道處之,不與剛競,雖有失於目前,可无悔於後日也,古來處強壯跋扈之人,惟以柔道治之為得耳。
若以力制則難勝而有悔,惟和易以待之,則羣陽无所用其剛,是喪其壯於和易也。
人君治壯之道不可以剛也。
五,君位也。而以六居之則於其平易之時,務喪去其自己剛壯之勢而不用,惟以謙虛无我自處,使下之羣陽由己以上進而略无阻礙之勢。
上六。羝羊觸藩。不能退。不能遂。无倏利。艱則吉。
羊,九三也。藩,上六也。
自三言之。三不應觸其藩。
自上言之。上不應羸其角。
二者皆不計其後而果於發者。
三之觸我,既已罔之矣,方其前不得遂而退不得釋也。
未有羊羸角而藩不壞者也,故无攸利,均之為不利也,則以知難而避之為吉。
上六雖陰柔而體震之極,處壯之終。震之極,故不能自止,壯之終,故終於用壯,所以亦有觸藩之象。
然羊之觸藩者,至剛之角也,今不言角者,見陰柔而用壯也。
體震而極其用壯之心,故不能退。
質柔而處大壯之窮,故亦不能遂,其進妄動如此,何所利哉。
艱則吉者,遇艱難則吉,葢柔還艱則止,壯既終則變也。
艱則吉。咎不長也。
進退不能者,但知用壯而不詳審其可否也,艱則吉者,壯終則變若遇艱難而改其所為則咎亦不長也。